當孩子到了入學的階段,而他們心理狀況的轉換又有所不同了,
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觀察的重心是什麼?
又怎麼樣能適時的給予幫助呢?
樣式化階段〈七歲至九歲〉
Ø發現人與環境互動概念
Ø經由形體記號,模式的重複而自我肯定,
也由無意識領域盡路意識領域
Ø樣式的能源自視覺或非視覺,決定孩子對物體附著的感情及
重要性
Ø描繪[物體]會誇張重要部份,忽略省略不重要的部分
Ø第一個明確空間概念{基底線}
Ø發現自己是環境的一部分,與{物體}的互相關係有意識準備
Ø構圖有:X光線、摺疊、展開(平面與垂直)混和與構圖
Ø對於同樣的物體施用同樣的色彩
Ø感情的體驗改變,色彩模式才會有變化
Ø經由重複而下意識得到設計的物體
父母 , 師長應有的態度:
Ø最好刺激是集中在動作上,以[我們] [動作] [地點]來引導
Ø給予豐富的生活經驗,使[樣式]保持可塑性,不要變成貧乏樣式
Ø不要有太多批評,使孩子思考受挫
理智萌芽階段〈九歲至十一歲〉
Ø脫離幾何形樣式
Ø進入黨群年齡 – 喜歡在群體中,結伴過著他們自己的生活
Ø對性別有較大的自覺 – 為青春期前驅
Ø寫實線條的傾向(兒童畫的寫實是嘗試把視覺概念作為實際表現,
而不是以照相方式來模仿自然) 而視覺是指受動作、距離、光線
來 引響,重想像且不寫實
Ø少了誇張,脫離模式、基底線的表現
Ø熟悉材料和其功能,孩子逐漸對環境產生自覺
Ø由象徵表現轉入較寫實的態度
Ø有裝飾慾望,開始使用有意識方式來描繪
推理的階段(擬似寫實階段) 十一歲至十三歲
Ø為青春期轉類點的準備階段;
因生體生理變化,而引起想像活動從無意識轉到批評是自覺
Ø創造類型:
分視覺型創造和非視覺創造。而大部分兒童都是屬於兩者之間
Ø視覺型特色:
1.以外觀看自己的作絣,覺得自己是旁觀者
2.觀察自然,注意到動作,環境引起視覺變化
3.注意比例,遠距離物體體積縮小來表現三度空間,
少用誇張來表現
4.因距離與心情而改變自然色彩,也漸漸以視覺印象來調整色彩
5.愈來愈關心設計之美的機能(色彩計畫、韻律平衡)
6.因視覺經驗,而建立空間關係
7.單純特徵化停止使用
Ø非視覺型特色:
1.對表現的強調與作品合而為一
2.專注對他有感情意義的細節,常使用自我和身體的感覺,
較少用外在特質,作品是屬於表現主義
3.空間、環境只要再他們表現出必須時,才有意義。
主要經由身體的自我中心而建立起空間關係
4.色彩的情感反應不與自然發生關係
5.表現出直接機能性的使用材料及關注於感情的抽象表現
6.批評式的自覺使他們上失了創造能力
7.注意力從製作過程的重要性,轉成完成品漸增的強調
8.觀察並不是去看或認識,而是分析空間裡視覺意向的變化
父母 , 師長應有的態度
Ø刺激孩子的思想,感覺的方向是很重要的
ŸØ讓孩子利用自己的發現與真實的經驗
Ø不要讓批評式的自覺侵擾到孩子的創作能力
Ø當心向和實際表現存在著矛盾時,會使孩子因[不能]而失望,
所以保持兒童創造力、保持彈性指導、給予適當調整,是很重要的